2025年7月18日,重庆物理学会、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组织“核聚薪火”志愿宣讲团走进綦江区赶水镇,为当地31名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物理科普盛宴。本次活动是该团队"科普下乡"系列活动的第三站,精心设计了"魔法能量坊""零件变形记""光影实验室"三大主题板块,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乡村儿童近距离感受物理科学的魅力。
魔法能量坊:探索能量转换的奥秘
本环节聚焦于能量的奇妙转换,志愿者们采用"原理讲解+动手制作"的双轨教学模式,带领孩子们学习基础电路知识,并亲手制作手摇发电机、迷你验钞机等装置。通过亲手转动手摇柄驱动发电机点亮LED灯,孩子们对电磁感应原理有了直观而深刻的理解。
零件变形记:部件的创意组合与应用
“零件变形记”环节将工程思维融入趣味实践。孩子们分组合作,完成双螺旋桨飞机、液压机械手臂、钢琴八音盒等模型的组装。组装飞机时,大家小心翼翼地将螺旋桨叶片成角度安装,理解旋翼产生的升力;制作液压臂时,用注射器推动“关节”灵活运动,感受帕斯卡定律传递的巨大力量;拼装八音盒时,随着凸轮拨动音梳发出清脆悦耳的旋律,机械传动的精妙令人着迷。
志愿者化身“零件魔法师”,用“螺旋桨是飞翔的翅膀”“液体力气大无穷”“小凸轮弹奏美妙歌”等比喻,深入浅出地讲解空气动力学、流体力学和机械发声原理。看着亲手制作的飞机模型“腾空”、机械臂“力大无穷”、八音盒“唱响”乐章,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。在成果展示时,孩子们操控自制的液压机械臂进行"举重比赛",现场欢声笑语不断。
光影实验室:追逐光影的奇幻之旅
作为压轴环节的“光影实验室”将活动推向高潮。孩子们利用简易材料制作小孔成像仪,当倒立的影像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时,引来阵阵惊叹。大家屏息凝神,看着倒立的世界在暗盒后清晰呈现,理解了光沿直线传播。在“制造彩虹”实验中,志愿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光的色散原理:“棱镜就像一位魔术师,把阳光变成了彩虹糖。”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“影子是怎么形成的”“彩虹为什么有七种颜色”,并用“小孔窥见颠倒天地”“三棱镜捕捉阳光精灵”等充满想象力的描述,将光学原理融入奇幻探索,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抽象的光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。
本次活动以“玩中学、做中悟”为核心理念,将物理原理巧妙地融入趣味实验之中,为乡村儿童搭建了一座通往科学殿堂的桥梁。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孩子们手中的可触、可感、可操作的模型得以生动展现,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,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锻炼了观察力、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,热爱科学、勇于创新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。同时,志愿者们也在活动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,进一步锤炼了服务基层、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。
(重庆物理学会 供稿)